close

「北大學生怎麼樣?」

「很能幹,有激情。很積極,很認真。」

「還有呢?」

「英語很好。」

2006年的秋天,我和一名日本東京大學的女生,沿著北大未名湖望著傍晚的日落散步、聊天。這位畢業後去了一家美國著名投資銀行的日本精英對北大學生出色的表現感到驚訝。

在中日關係受挫的嚴峻形勢下,我創始了北京大學與東京大學的學生代表之間的互訪交流活動——「京論壇」。中日兩國的年輕人就當前最火爆的有關中日的熱點問題,超越桌上的討論,進行了各種合作調研、溝通總結,為安倍晉三對華「破冰之旅」奠定了策略性基礎。我很有信心地說,由80後這年輕一代發起的論壇實實在在影響了國家的決策。

北京論壇結束後,東大的一位精英對我說:「謝謝你給我們提供跟中國學生接觸的機會!沒想到中國學生的觀點那麼先進、民主和多樣。我們的資訊來源和觀點反而很狹隘、單一,我們一向只是順從形式上的民主罷了。」

這才是兩國精英,至少是未來的精英,相互接觸的意義所在:要在國際視野下互相成長。

當代中國社會正在轉型中,國家戰略在變,城市面貌在變,百姓觀念也在變。「變」已經進入中國人的日常思維。現階段我們很難用一個清晰的標準去界定中國的主流社會和主流價值。但可以肯定是的,在未來的時間裡,現在的年輕人,那些80後,將充當起中國的「主流」,而他們又是受到中國轉型和多種文化衝擊的轉折一代。面對著這雙重衝擊的,新一代如何尋找新的自我認同,構建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近年以來,在不少北大學子畢業後的「理想選擇」中,優先的似乎總去外企,幾年後出國留學,鍍金之後回國再換工作或創業。他們都追求輝煌的未來,就把眼光放在西方的大學或企業。這似乎成為北大精英的「必勝模式」。

年輕人都希望機會均等,按表現如何來換取工資和地位。這本身不成問題,問題在於這種模式的普遍化。80後的從眾心理讓我擔憂,而且,越是精英越是從眾。校內主辦著名外企招聘會總是人頭攢動,圖書館裡幾乎人手一本GRE「紅寶書」。這使我時常懷疑:「北大學生很聰明,但是否缺乏獨立性?」

還記得,那年8月初,兩國學生要最後攜手抓緊籌備的時候,有一封郵件來自京論壇東大組委會的核心人員:「加藤,北大那邊的工作人員和討論成員都聯繫不上。怎麼回事?」

「唉,很多人不在北京,回家鄉、出國、實習等,忙自己的事情呢。」

「北京部分流程都確定了嗎?你們不確定我們沒法最後定下來呢?日方成員擱置了所有個人安排,都為論壇集中精力哦!」

中國80後很有個性,在北大餐廳開會時大家都主張自己的看法,卻往往達不到開會應有的效果。從整個的社會運轉效果的角度看,個性與共性該並存,個性只有被共性支撐才能有效體現出來。因此,團隊精神很重要,互惠互讓的精神更迫切。倘若個性陷入實用主義或功利主義,一個社會變得真正的無政府狀態。

來華7年,說心裡話,我來中國讀書,生活,工作的最大收穫就是接觸到了非常優秀的青年人,尤其是80後。我從他們身上吸取了很多智慧和勇氣,受益匪淺。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潛力不是稀土,也不是高鐵,而是人才。中國崛起要靠的是「人」,以人為本,靠人發展。這是當代中國追求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唯一出路。中國80後或許現在正處於迷茫、浮躁、折騰的階段,但要公正地評價他們,至少還需要等待50年。但2010年即將過去的此刻我堅信,80後才是承擔中國未來主流的核心力量,如何培養80後則是國家的核心利益。

我默默期待著,未來的主人翁…

(本文刊登於《環球時報》2010年12月23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加藤嘉一 的頭像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

    加藤嘉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